我的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小感

http://www.xl365.cn2013-06-14 11:35来源:未知

 

【记得在报名技能培训课之初,看到“手把手教你做咨询”这句话时就好奇,心理咨询师的技能训练的“手把手”是什么样的呢。】

 

6月2日上午是催眠心理治疗沙龙,即将结束的时候,赵老师说:七月份我们要面对我们中心目前这批进行专业成长的咨询师学员提供面向求助者收费的面对面心理咨询项目,让有一定专业能力积累的咨询师学员进入和体验面对面的职业咨询工作,进一步进行专业提升。听到这个消息,我与阿程和海子对视了一下,心底出现的是一种期待和对自己咨询能力的不自觉的检视。

6月8号在交流了学社近期工作情况后,赵老师发了一条信息:10号12:30-2:30给你安排一个咨询吧,现在面谈控制能力您觉得自己如何了。

“面谈控制能力”么?这个问题使我的思路重又放在了中心学习成长所经历的个询经历上:

16个月前的那次咨询,在咨询关系里呈现的是僵硬、惶恐的状态。于是我用参加中心的求助者成长小组、进修各种专业课程,尤其是案例督导课,找各种机会了解自已,让自己尽量地接触心理学的各个方面;

5个半月前的那次咨询,是极小心地、努力地和来访者接触着,犹如负着一个壳的蜗牛,稍有风吹草动就准备躲起来。于是继续参加中心咨询师成长小组,继续参加专业课程及用中启学社的活动浸润、梳理、修补、觉知着自我;

一个月前的那次咨询,我试图“积极地”“热情地”与来访者联接着,期间不断感受到(或抵御着)来自教师角色的侵扰和填充。并不是用完整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在工作,这样的觉察让走在咨询师成长之路上的自己有机会更多地判断和觉察。

 

那么“现在面谈控制能力您觉得自己如何了”,于是我用“感觉可以到地中间‘逛逛’了,不用只是缩在角落里似的”描述了一下自己现在的感觉。

“只要觉得不用再缩着了就可以” 赵老师给了我这样的回复。

 

6月10日是端午小假的第一天,中启学社组织了“催眠心理治疗”主题沙龙,临近结束,见赵老师行色匆匆赶来,为学员答疑解惑后说:已经上过《案例督导分析》课的同学留下一会,我们要为接下来的个体咨询准备一下。

“这要怎么准备?”,带头这样的疑问,在赵老师的指挥下,很快的在场的人落坐,要上场的我和阿程进入咨询师和求助者的角色扮演中。

我按着教材的开场方式进入首次访谈,言来语往中搭建咨询关系,阿程很自然地提出自己面临的困扰,对问题做了澄清之后,在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方式去跟随上让我陷入了纠结:是直接点出问题的所在还是一步一步启发让她自己得出结论、直接点出会不会“伤”到她,她毕竟是同学呀……等。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又习惯性地祭出“谈理论”的一着,话一出口自己同时意识到访谈的方向偏了。

结束了模拟,我谈了自己的不能投入其中,总是要让自己跳离些许来“监控”着自己,还做着评估别人的态度的事(说到这点的时候自己也意识到是自己的“面对”和“现实感”的部分所致),又听了阿程和其它同学的感受后,赵老师谈了对于我咨询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针对我的情况特别强调了一句:做为一个咨询师没有什么不坦然的!

 

带着这样的提醒,我进入咨询室,用这两年多的准备,看看是否能与来访者相遇。

后来与小涵和阿程等谈起这次咨询的时候,我概括为一句:咨询中我比较的能“在里面”了。能触摸到职业咨询师的感觉了。

 

咨询结束之后遵照赵老师对职业咨询师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咨询记录整理。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不会太复杂,做起来之后才发现如果按照这些要求,要做的事情很多。整理完咨询记录,已经是咨询结束后的一个多小时。果然如赵老师所说呢:整理的时间并不比咨询的时间短,对于初学者这个环节很重要,不仅为后面的督导留下一手资料,也有助于自己加深理解案例、深化自己的专业认识。

 

回家的路上,思绪渐渐转到了赵老师临场前的发现、较准上,猛然又想到“手把手教你做咨询”这句话:

“哦……,原来是这样!”

                                        中启心理学员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开班信息

2015年面授班招生

全方位辅导:含考前串讲、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
(国考委师资班)2013下半年周末班、脱产班招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投诉建议 | 公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