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的读书会 ——6月5日读书会心得

http://www.xl365.cn2013-06-17 09:35来源:未知

 

想要当读者是期许已久的,其实有自己的小私心,当然这个私心也是被允许和读书会本身的作用之一的。读书的当下自己确实很投入,自己好像把周围的一切都抛开了,只是在读书本身,其实也着实把自己吓了一跳,读书之前觉得自己一定会紧张 心跳加快,因为一直以来在不熟悉和领导面前说话总会头脑空白心跳加快甚至语无伦次,但这次的表现却如此镇定,大概都不是镇定,而是沉稳吧。。。当然这样的表现都是被大多数伙伴认同的,也有几位提出异议或者疑问,大家个述己见每个人的切入点不一样看到的层面就会不一样,有人的眼光很犀利,有人的眼光很独到,各有千秋,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同面,呵呵,让我有些许的欣喜,有这么多面镜子照自己,面面都是我自己。

     无论大家对我作为读者的看法怎样,我都样样接受,不过这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晓萍最后给我私下的评点,她说她看到了我看轻自己的一面,这个想法轻轻触动了我一下,这一面好像不仅仅是不自信这么简单,也与另外一位伙伴觉得我在读书时就没有想要吸引他人被他人关注的渴望的观点相谋和,这一点我认为是最值得我去深究的一点——也许外漏出的是我不刻意去吸引他人来关注我,而我的投入也是我最真实的表现,但在内心深处能被我意识到的是:我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聚焦!这个里外不一应该不是我的本意,就像弗洛伊德所言的失误动作总是有意义的一样,我这样的表现一定也会有意义!

(Sunshine Girl)

 

《精神分析引论》学习心得

马克图

6月5日,我参加了学社组织的读书会活动,受益匪浅。我想把这次参加活动的心得总结如下:

  1.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中“失误动作”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中“失误动作”部分章节与论断的解读,我深刻体会到精神分析理论的深邃与博大精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创性地将意识与潜意识的概念揭示出来,为我们认识人类的行为与意识倾向开辟了新的途径与天地。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或者说是基本命题):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性的冲动对人类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弗洛伊德之所以如此看重失误动作,是由于他在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的动作与意识的关系后,将意识与潜意识和正常动作与失误动作结合起来,并将人们的失误动作归结为潜意识支配的结果。通过对失误动作的分析与解释,来探求人类潜意识的欲求与动机。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们的正常动作是受意识支配的,而失误动作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或者说:之所以“失误”,是由于潜意识对意识下的正常动作的抵触所致。书中列举了很多实例来说明上述观点。

  1.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分歧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一切的动作或是过失都是有意义的。也都列举出了很多自己切身的实例与体验,试图支持这种观点。但是对于这一点我始终存在异议。我坚持认为:并非所有失误动作都有意义!在这一点上我的认识始终无法提高到大家的“高度”。我个人坚持认为,“失误动作只有与所发生的事物相关联,失误才有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潜意识的欲求。”。我一直相信:书中误将“开会”说成“散会”的例子是一个比较好的支持观点。设想:对于一个刚刚走上岗位的青年主持者,由于精神极度紧张,生怕由于口误而耽误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他不断告诫自己千万不能丢丑,千万不能说错话。他不断地看他手中的会议议程,一遍一遍地看他早已背过很多遍的那页纸:“现在开会,XXX讲话。。。。,XXX总结。。。,现在散会”。但是,当他走上讲台,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的身上时。他的感受是什么?大脑一片空白,他顺嘴说了“现在散会”。我们的分析,他由于对这种状况感到极度的压力,他的内心一定是希望这种状况尽快结束。所以,他的口误是他潜意识的表现。在这里我也想试着举一个另外的例子,用以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失误动作都有意义。试想另一位主持者,尽心尽力的工作者。当他走到讲台中央,台下的人都发现了一个大大的失误,他裤子的拉锁没有拉好。分析一下,他失误的潜意识根源来自于哪些可能:“他对会议不重视?”,“他对台下的女性有非分的欲求?”,“他要支配这次会议,强奸民意?”,还是“他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其实,不过就是因为他是个大大的热门人物,在会议的间隙受到与会者的热烈追捧,只是到了茶歇的尾声才匆匆的溜入洗手间,在那里依然有与会者和他寒暄,打招呼。这时开会的铃声响起,匆忙中疏于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我想提请大家分析,这样一个事例是不是存在呢?如果一定认为是有意义的,会不会被过度分析呢?作为一个问题,我提给大家。

  1. 学习心理学是为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

学习心理学是为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而不是相反。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丢失信物折射出夫妻间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婚姻失败的例子。最正统的解释是:由于婚姻的一方在潜意识中对于婚姻的抵触,致使丢失了信物,这是一个由于前意识支配的“失误”。而过了不久,又以婚姻宣告结束,而对这一失误的解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听了这些分析,我的感受是:结婚双方不交换任何信物,可能会使家庭结构更稳定些。因为不交换信物,就没有丢失;没有丢失,就没有失误;没有失误,就不会折射出个人心中的阴影;不折射出心中的阴影,就不会使潜意识表象化;这样就不会,或者说就不会如此快速地使得家庭破裂。这个逻辑看起来荒诞可笑,可是让我们想一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逻辑的必然呢?其实我写这些,只想让朋友们相信,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小小的疏忽过失就背上包袱,那不是因小失大吗?如果说哪位女性朋友丢失了爱人送的项链,千万不要为此背上包袱。向老公说声歉意的话是应该的,但是,千万不必内疚,更不必认为有什么大难降临到你的家庭。作为老公也不能因为这个失误就怪罪妻子,要怪罪就怪罪自己:“如果买一条更粗一点的链子,还会丢吗?”。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同样面对项链丢失这一“失误动作”:积极的、富有爱心的老公会认为“项链确实太细了,头发都可以把它拉断。没关系,丢了我再送你一条新的、更粗的,这样就不容易丢了。”,婚姻美满的基础由此而变得更加牢固;如果是遇到消极的、多疑的老公会认为:“我送给你的项链你都搞丢了,可见心中根本没有我。”于是,家庭的裂痕从此产生,彼此间也整日不得安宁。同一失误,不同认知,两种结果。这就折射出人的不同境界。积极、热情的人会将失误归因于客观情景,消极、多疑的人会将失误归因于对方的品质。

  1. 对于读书会的认识

读书会的形式很好,可以提高人们学习的热情,从讨论中共同进步。通过读书,一方面从原著中理解心理学的精髓与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分析诵读者与聆听者的诸多心理现象,从而达到多方面的收益。我很热爱这种方式。

以上是我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对于心理学的学习还只是一名初学者,感触颇多,思绪万千,但水平有限。个中错误一定不少,望得到业内外人士的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一次参加读书会,带着好奇心,带着逼迫自己的心态,听听心理学会读什么书?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

 

看到题目先是一惊,心想:完了,这个是绝对听不懂了。这时对自己有勇气参加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读书内容实在理解不到,不过读书人让我看到自己的弱点越发严重,丁夏(读书人)认真、轻缓、心无杂念、两耳不问窗外事的这种状态,就已经让我惭愧了。一个人的定力跟年龄无关,那是平时的修为,丁夏敢听真话,敢说真话,她找到突破自己通过"读书会"学习磨练自己,我很佩服。

 

如果我想变得优秀一点,必须先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不断地学习交流中让自己醒悟,坚信: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谢谢大家!

(晓萍)

 

     今天的读书会内容依旧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中有关失误行为的章节。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口误和失误行为(比如说遗失东西)都是有意义的,只是有的自己能意识到、觉察到,有的尚未挖掘出根源。我个人的体会是有的时候确实是如他所说,但有的口误和丢东西等失误行为只是表明当时自己心情不够沉静,注意力不够集中。

另外,不得不佩服其他同学敏锐的观察力,有的同学发现了朗读者开始用手指指着每行字读,后来没有了;还有人发现她在读自己拿不准的翻译的人名或专业词语时就会把手放在嘴唇上边遮挡一下;在电话铃响以后或者屏风外有人来回走动时,大家都有些分神,但朗读者却没有收到任何干扰。

还有呢,有同学的确有“慧根”,当晚就在读书谈论的过程中处理了自己多年没有醒悟到的一个问题,让人好生佩服又羡慕。

(雪梅)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开班信息

2015年面授班招生

全方位辅导:含考前串讲、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
(国考委师资班)2013下半年周末班、脱产班招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投诉建议 | 公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