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7-05
地点:中启心理培训中心
咨询老师:裴晶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督导专家:赵冬杉(国家卫生部药防协心理督导专家 北京青少年法律心理督导专家 北京丰台区政府信访心理干预督导专家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 中启心理培训督导师)
参加人员:小组学员、实习生及试听人员共计15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女,21岁 在读大学三年级工科学生,因“不能很好控制情绪,激动时有暴力行为”前来咨询。一对一公益咨询,截止督导前共咨询8次。求助这在咨询期间有过一次就医经历,诊断为中度焦虑。
案例简况:求助者,女,21岁,大学在读,父亲为医生,母亲是一名会计。求助者在七、八岁时父母离异。与现任男友相识于两年前,半年后即开始发生争吵。求助者自称与男友相处时,不见面很想见,见面了常常会觉得烦,有时甚至会有不可遏制的怒火,并出现过暴力行为,一方面对所发生的行为感觉后悔,但另一方面又不解恨,希望伤害得再深些。从理智和现实上讲两人的关系走下去希望渺茫,从感情上自己又很依赖对方,感觉自己一个人没办法独处了。当对方提出冷静一段时间——不联系彼此时,自己感觉“被打垮”了。在亲戚、朋友等多方帮助下,二人的关系有了缓和,但由于自己努力方向错了,还是把关系搞砸了。这让自己感受到绝望,认输了,感觉自己被彻底地否定了。
咨询师分析:来访者带来的是与男友相处过程中的情绪情感问题,但咨询过程中呈现的更多是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的内容,不论是矛盾、冲突、困惑、痛苦乃至自己感觉难于控制的各种情绪。咨询师在工作中意识到这是一例需要陪伴的个案,但是陪伴什么尚需明确。
督导分析指导:求助者呈现出的矛盾不可自控、情绪不可自控,都是自小从家庭及生长过程累积而来的。这类求助者,家庭成员关系常不稳定,曾经经历被动地比较大地变化起伏。她在成长后,焦虑、不安全感、抑郁等情绪常有。不论是与男友还是与舍友的关系,行为表现的都有两级极端化倾向:一方面攻击、瓦解、破坏;另一方面又去挽回、重建、构建,从而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再一次重演早年原生家庭的内部关系。父母间的暗战,会让一家之中的三口人在一起时感受到的是别扭。在求助者情感和关系潜意识的系统里, “家”是不稳定的,由此她也不相信男友能包容,是安全的,为此她会用试探(折腾)、不断地去验证,而男友不是攻击型的人格特质(父亲也不是),于是二人关系从“情侣-朋友-同学”,这一经历使其感受到遭受到严重打击:感受到的是无论做什么都是越来越糟,再次体验被否定和排除,重演了父与母之间的经历,父亲用在家少呆形成空间使日子能过下去,但最后还是婚姻解体告终。
她用“攻击”(包括自我攻击)性行为来重新验证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存在感,刺激自己来增强现实感,来满足自己是“在”关系中的感受,而不是“无力-退缩”被抛弃之后的感受,当再次体验时,要感受到内化的客体是坏的,孤独的、被抛弃的、她认为这才是她,于是回到幼年潜意识自我状态中,重复这样体验才能让她接触到自己熟悉的部分。她的这种状态需要陪同,以便提供再次成长的机会,找到新经验新出路,不断地换男友就是做这种努力的一个方式,换到现在的咨询师也是一样。
咨询师反馈:经过督导后,咨询师对本案例的核心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案例中呈现出层层叠叠的问题、矛盾、冲突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为后期有效工作提供了支持。对于因早年养育环境而产生安全感复合人际关系问题这一类案例的处理积累了经验。
【知识点】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