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之意象对话

HTTP://WWW.XL365.CN2012-02-15 11:28来源:中国心理培训中心

意象对话心理学入门

导读:意象则是主动的开始,并且对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地体验和觉知,当意象停止时,会因引起你的注意和探索。

答者按:看到下列有关意象对话心理学的问题,有个冲动,就是想翻书,当然是去翻意象对话创始人朱建军先生的书,去找标准答案。但同时,又有另一种冲动,就是想检验一下对朱老师的教诲记住多少,忘了多少,这是我所不知道的,所以,还是第二种冲动占了上风,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回答。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后,自行与朱老师的书去对照,发现答案是一样的,幸甚!发现答案是不一样的,也幸甚!

1、什么是意象?

记得最初去讲授意象对话初级班时,学员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当时,我说了十几分钟,大家也不明白。于是,我说:“请大家闭上眼睛,自然地等待,在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所房子,它可能是你见过的,也可能是没见过的。”几分钟后,大家睁开眼睛,纷纷报告自己所“看”到的房子。我说,这就是意象!所以,今天回答这个问题,也同样如此,你可以给自己指定一个名词,什么桥啦!汽车啦!当这个形象比较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时,就是你所看到的意象。意象的产生有两个小特点,一是你主动开始寻找的,二是脑海中的图像是自然呈现的。比如,你可能会说,我想“房子”,然后出现的就是“我家的房子,一模一样”或者说看到的就是某处现实的一所房子。这种情况我们会进一步追问,你仔细地去看,看看和现实的房子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时就会发现,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这才是你所看到的房子意象。而不是现实的记忆呈现,或经过思维构建的图像。

理解意象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和“想象”进行区别。想象,也是我们人所固有的心理能力之一,一般我们想象的时候,都是有沉浸在想象出的一种氛围中,并追随着想象的内容,当想象停止时,都会认为是虚幻的。而意象则是主动的开始,并且对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地体验和觉知,当意象停止时,会因引起你的注意和探索。比方说,你想象吃一顿“大餐”,你会淋漓尽致地充分想出那些吃的、喝的,仿佛想什么就能来什么。而同样是用“大餐”来做意象,则是等待头脑中大餐的出现,出来什么就是什么(一般这时来访者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跟自己之前的想象会不一样),你对呈现出来的东西有什么样的感受(最基本的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为什么会出现令你意外的东西。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解释不过瘾,下面还有一段比较像“教科书体”的答案,供你参考。

“意象”就是主动的在人的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及画面中的具体内容。有时候,画面是人头脑中不经意出现的,当你主动去捕捉和再现它时,也可以视为意象。梦境虽然是自动产生的,但也可以视为意象。对于这些情形的出现,我们就说,你看到了意象。这是对意象狭义的描述。

那么,什么是广义的意象,这里分两类情况。一类是,画面没有具体内容,比如只有味道、声音、氛围、感觉等等,即没有具体的图像,但感觉上存在;另一类是包括现实中的所有物体、行为、情感等等,即我和世界都是意象,一切皆为意象。

一般来说,在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方法中,采用狭义的意象,即我们能在脑海里浮现的、清晰的具体的内容。如果非要给意象下一个定义,这里的“意”可以理解为人的意志活动或人的潜意识活动,“象”即为“意”的具象,“意”的具体表示,或者看做“意”的象征性表现。合在一起,就是说现实中看不见的人的潜意识活动,通过脑海中的具体画面内容来感受到或看到的形态。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意象,与文学批评、艺术鉴赏等其它学科中的“意象”一词都是有区别的,这里的“意象”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表述。

2、什么是意象对话?

说起来“意象对话”真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可说到什么是“意象对话”,竟“无语凝噎”。不是说不上来,而是不知从何说起。就像人问,你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太熟悉了,说什么可能都不是你觉得最想要表达的。不过,我还是打算试着说说,觉得没说清楚,就再说几句,直到把“意象对话”说的比较清楚为止。

我先说一个在咨询中运用意象对话的小例子。

来访者:“我看到一个怪物在追我……,我在跑,很害怕。”

咨询师:“你现在能看清楚它吗?”

来访者:“看不清楚,它在我背后,感觉很庞大。”

咨询师:“那你现在能转过头去看看吗?”

来访者:“我试试。”(沉默)“好像是个老鹰,两个大翅膀,很有力量,碰到什么就毁坏什么。”

……

不熟悉意象对话的人,会问:“这是在干什么?”

首先,来访者真的看到怪物了么?

现实中肯定,没有怪物。这个怪物来自来访者的想象。我们说,这个怪物就是来访者看到的意象。那么来访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是咨询师暗示出来的吗?肯定不是咨询师暗示出来的。来访者在求助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些症状或者有一些现实的苦恼,一般来说都是在道理上自己也知道不好或者不对,但控制不住这些症状或感受的出现。而在这个时候,让来访者看到这个意象,就是在潜意识中,他的症状或苦恼的表现,即来访者症状在心理层面的样子。现实中,上面的来访者总会有一种担心和恐惧,而在潜意识中就会用老鹰的追逐来表现。也就是说,来访者用意象的方式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消极感受。

其次,什么是对话?当我们能看到意象之后,就要开始了解和体验意象了。还是以上面的案例为例。

咨询师:“是个什么样的老鹰?”

来访者:“灰色的,好像是水泥的颜色。看起来很硬。但看不清头部。”

咨询师:“你能再仔细看看吗?”

来访者:“只能看见它的两只眼睛。很大。”

咨询师:“它为什么要追你?”

来访者:“好像它要掐死我。”

咨询师:“是吗?你能等等看,它究竟会把你怎样吗?”

来访者点头,表示愿意试一试。

来访者:“它靠近我了,它开始把翅膀伸向我了。⋯⋯它开始掐我了⋯⋯,我⋯⋯我⋯⋯,它好像不是要我死,它的翅膀垂下了,好像很无力。身体好像变软了,不那么坚硬了。”

⋯⋯

这里的对话所指的不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对话,而是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与自己看到的意象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意象之间的对话。“对话”在这里的意思是了解、感受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在咨询师的支持下,逐步看清楚自己所恐惧的意象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当看得越清楚,对意象的了解和体验越清晰,就意味着来访者对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地体察就更深刻。当来访者发现自己在现实中的粗暴脾气,原来就是这个老鹰在作怪。而自己之所以脾气粗暴实际上是在回避自己的虚弱感。这时,来访者就能够对自己在现实中的行为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的发问,也是对来访者的意象进行感受和了解过程,而不是机械性的提问,反映的是咨询师面对潜意识的态度。所以,意象对话又有“下对下”的咨询之称,即以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互动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

3、什么是意象对话心理学方法?

概括地说,就是运用观察、理解意象的手段,来进行心理成长(其中包括化解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观察”和“理解”就是“对话”,而观察和理解的主导者就是人的觉知或者说自我觉察的心理功能。作为“方法”,意象对话的重点在于培养或强化人的自我觉察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为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即“我是谁”的命题)铺平道路,从而达到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即并存又和谐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探索心灵或生命问题的方法。

4、什么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

在上述方法论的指导下,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遵循心理动力学或者说心理能量守恒学说,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使来访者对其看到的意象(尤其是消极性的意象)进行了解、感受和理解。意象对话心理学认为,不同的意象代表人心理能量的不同表现方式。来访者外显的心理症状,是由于心理能量的非自然配置所导致的,而消极性的心理意象则象征着非自然配置的心理能量。通过让来访者不断觉察、表达对意象的理解和感受,达到心理能量自然流动和支配的目的,同时外在的心理症状得到改善和根除。也可说,意象对话是直接在来访者的潜意识(意象)层面进行工作,通过来访着对潜意识的理解,或者说把未知(未理解)的意象变为有知(真正理解)的意象。

在这个过程中,所运用的引导意象技术、感觉意象技术、处理意象技术、分析意象技术、人格主动分解技术等统称为意象对话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运用意象对话技术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通行的心理咨询的设置(比如面谈、咨询时间、咨询环境、咨询伦理道德、回访等)是不可或缺的。

5、意象对话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客观地说任何一门心理咨询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欠缺。往往优势和欠缺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也不例外。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意象直观地让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得到呈现,最大程度上减少来访者把心理症状局限于不可改变的现实事件或思维认知层面的理解,减少咨询师与来访者在“思维认知”层面的“较量”。直接从意象入手,双方都是在进行对“意象”感受和理解。如果,把来访者的意象看做是一幅流动的画,仿佛来访者是意象的创作者,而咨询师是观赏者,创作者需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而欣赏者除了要看懂创作者的意图,还有看到自己有时为什么看不懂甚至看错了。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意象对话咨询技术的创造性强,因为每一个来访者的意象都是不同的,尽管对一些基本意象会有一些固定的象征含义,但不同的来访者对自己的意象还是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没有程式化的解读意象,只有在普遍象征解释下的具体意象具体分析。固定的象征解释永远都是一个参考而非答案。这也可算作是意象对话的第二大优势。

说到欠缺,目前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明显的缺陷还没有发现。但是,有一种倾向需要注意。就是“现实感”的问题,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技术非常强调对来访者,同时也包括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的现实感培养。因为,意象对话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工作,随着意象的呈现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现实感的降低,即对意象与现实区分能力变弱,这个时候,需要恰当的提醒和谨慎。比如说,意象中出现了一条狗攻击你,你觉得害怕或生气;现实中,你看到狗,也觉得有被攻击的危险。这个时候就需要做一个区分,意象中的狗和现实中的狗是两回事。在意象中,需要对狗进行了解和体会,但在现实中不能说,因为我意象中有对狗的愤怒,就对现实的狗进行宣泄。如果你看到的意象对话是这样的,那么一定不是正确的做法。在这里有必要对此做一个说明。

6、什么是子人格?

子人格是意象对话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它也是意象,只不过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某个性格侧面。比如,在意象对话中有个叫“动物开会”的练习,就是让体验者在想像中看到一片草地,然后会看到一些动物的出现,把出现的动物按照先后次序报告出来,并且把每个动物的特点和体验者对该动物的喜好程度也描述出来。比如说,一个体验者看到草地上有羊、熊猫、老鼠。很喜欢熊猫的自在,不特别喜欢羊的软弱、最不喜欢老鼠的胆小。在这里,体验者的三个性格特征就突现了出来,他有像熊猫自在的一面、有像羊软弱的一面,也有像老鼠胆小的一面。

从这个例子能够看出,通过对人的子人格意象的了解,会非常直观迅速地了解一个人的不同性格层面。此外,还可以通过进一步了解子人格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了解人内在性格中的和谐度或心理冲突。还以上述例子来说,体验者报告,熊猫出现在草地的中央,悠闲的吃着竹子;而羊却在草地的边上吃着青草,熊猫对羊不屑一顾;老鼠则是在洞口东张西望,好像随时都会有危险出现。熊猫和羊都不知道老鼠的存在。通过这个描述可以看出体验者这三个性格侧面之间的关系。熊猫的位置,可以看出这是体验者的主导人格特征,比较有熊猫般的优越感;而羊的位置说明,体验者忽略了自己软弱的一面;老鼠的位置则说明在体验者内心深藏着不安全感。大多数时候,我们还会让体验者给这些意象起个名字。比如,熊猫叫悠悠;羊叫绵绵;老鼠叫惊惊。这些名字会更确切地反映出子人格的特性。

如果体验者希望改善自己的内心和谐度,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在想像中,让三个动物之间进行相互地了解和沟通,通过改善和增进这三个动物的关系来达到内心和谐度提高的目的。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三个性格侧面,在意象对话地实践发现中,一般每个人常用的人格侧面在10到20个左右,全部的人格侧面大概在70个左右。

7、看不到意象怎么办?

对于初学者而言,绝大多数人都能看到意象。但的确也有个别人看不到意象的情形发生。最“笨”的办法就是在放松的状态下等待意象的出现,只要体验者愿意看到,那么意象就一定会出现。一般来说,看不到意象的原因是出于体验者或来访者的阻抗。但是我们不能用“阻抗”两个字就把体验者拒之门外,实际上是体验者较强的逻辑思维阻碍了意象的出现,想像力受到了限制。所以,使体验者看到意象的基本思路,就是增强其感受力和想像力,或者说用感觉或形象描述事物的能力。

比如,可以让体验者先观察到某个物体,然后让其闭上眼睛想像出这个物体,并且描述出来。再比如,让体验者把注意力放在其身体上,描述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假如体验者说胸闷,你就问像什么一样闷。体验者说,就像是下雨之前,云层很低的那种闷。这不,意象就出来了!再比如,你跟体验者说,看不到,没关系。你可以编造一个。就在体验者编造的过程中,意象就出现了。

8、我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在别人身上运用这项技术?

从程序上说,你参加过意象对话的初、中级培训,并且获得意象对话心理学研究中心认证的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就可以在心理咨询中正是对来访者运用这项技术了。通过这个程序的最短时间大概得一年半左右(具体可参见意象对话的评级制度)。

如果你参加过意象对话的部分培训,可以在咨询中少量的使用一些意象技术,仍然以你最得心应手的其它咨询技术为主导。

p; 所以“学到什么程度”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或者说达到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是有标准的,即你能否运用意象对话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成长,发现并能基本处理的自己本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或情结)。所谓,正人先正己,只有你对自己内心哪里“正”与“不正”,为什么“正”?为什么“不正”?有一个初步了解和化解的时候,才能对别人(来访者)有所帮助。这也是意象对话学习的一个基本特点。你在别人身上运用这项技术能否起积极的作用,起多大的积极作用,取决于你运用意象对话进行自我成长的程度。

9、在开始意象时,一定是先体验自己当下的感受,然后再看出现的意象吗?

这是一个在做意象时,非常细节的具体问题。可能有时候不大注意的到。一般做意象的过程,是来访者坐着或半躺着,闭上眼睛,在咨询师引导下放松,然后等待意象的出现。其中“一定是先体验自己当下的感受”是不是一个规定步骤呢?不是。那么可以这样做吗?可以。理由如下:

在练习意象对话技术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找感觉。当体验者能够很快地觉察到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来访者自我觉察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意象中,体验者看到一个“拉纤的男孩,衣衫褴褛,在吃力地拉纤”,这时引导者会问体验者,“男孩感觉是什么?”体验者说:“挺好呀!就是在拉纤吗!”这时,引导者看到来访者的表情是“皱着眉头,很艰苦的样子”,和“挺好呀!”这句话所用的词的感受是不相符的,说明体验者在回避“艰苦、艰辛的感觉”(至于为什么回避先不去探究)。那么引导者会说:“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拉纤的男孩身上,仔细看着这个男孩,看看他的感觉是什么?”这时体验者的感觉就逐渐出来了,开始表达“很艰苦、很难”,随着情绪也开始出现,眼泪也流了下来。这就是一个体验者找到感觉的过程。而且我们看到体验者其实很内心有一种艰辛感,但来访者在意识层面却没有体会。通过对不断地感受“拉纤男孩”,才使体验者“找”到了自己的艰辛感。其实,体验者当下的主要感受就是艰辛感,只是在回避而已。

通过这里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体验者并不能直接的感觉到自己的当下感受。所以,当体验者不能直接体验到“自己的当下感受”时,我们得通过意象来帮助体验者找到“当下感受”。这也是意象对话技术的一个特点。

但是,先体验一下自己当下的感受,也可以帮助来访者“找感觉”,或者通过这样一个技巧,让体验者在看到意象时,对看到的意象更有感觉。不过“自己当下的感受”这句话说的还是有些笼统。可以说的再具体一些,比如,引导者对体验者说,“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感觉一下,哪里觉得不舒服?”尤其是思维型的体验者或者说很理性的体验者,往往说不出自己当下的感觉,但这类体验者通常能说出自己身体上哪里不舒服。然后就着这种“不舒服感”来引导来访者看意象。

总之,看到意象一定是我们目的,在看到意象前需要用什么样的技巧却不一定。

小编寄语:在练习意象对话技术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找感觉。当体验者能够很快地觉察到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来访者自我觉察能力的提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开班信息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二、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启心理培训中心,心理咨询师报名条件

2015年面授班招生

全方位辅导:含考前串讲、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
(国考委师资班)2013下半年周末班、脱产班招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投诉建议 | 公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