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每一种身份都是对生命的探寻

HTTP://WWW.XL365.CN2012-08-17 16:39来源:心灵咖啡

从玉女到才女,探寻生命不停歇。做演员——从青春偶像到实力派;做导演——从紧张到从容;写博客——勤奋着并快乐着。这就是美丽知性的徐静蕾。她说:自己的“每一种身份都是对生命的探寻”。

徐静蕾与百花奖的渊源是在2003年11月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那次她凭借主演的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在百花奖领奖台上,这个让无数演员激动万分的时刻,徐静蕾却显得十分淡定。

2006年,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让徐静蕾惊喜万分,因为这部《我和爸爸》毕竟是徐静蕾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能受到专家的肯定自然十分难得。自此,她的称号从“玉女”变成了“才女”。三年后,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静蕾书写的博客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那一个。她的每一篇文字都有几万到几十万的点击率,并且,她还开始唱歌、出书、开公司。对徐静蕾本人而言,向自我不断地探寻是或许是她永远的追求。徐静蕾说:“那些所有角色上面可能都有我自己的影子,但是哪个也不是我。”

虽然在那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最让徐静蕾激动的是获得了一个导演奖项,但这毕竟是她多年表演经验积累的结果。所以认识徐静蕾,当然还是要从她的第一个身份——演员说起。在我们记者的采访中,当被要求回忆十年前的事情时,徐静蕾有的时候她会突然笑着说想起来了,有的时候她却皱着眉头说自己记性真差。这个大冬天会把棉袄忘在路边卡车上的女明星,回忆起电影学院的学生生涯时却至今难忘一个人。

学点心理学: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对新事物的探索

徐静蕾当演员、做导演、写博客。她不断尝试着新的事物,探索未知是人获得灵感,培养创新思维,成就人生的必要条件。试想:当你走在大街上,坐在办公室里,或者正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注意到什么?首先引起你注意的大概是那些你没见过的新东西,或是发生了变化的事物,如某座大楼上新悬挂了一幅广告,办公室里的布置变了,等等。人在出生时,大脑中就具有一种对新奇事物的接近和好奇机制。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应的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机制使人们不断地关注周围环境中他们不熟悉的那些新东西,这是他们进行有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学校到电视剧组

上高中的时候,徐静蕾对绘画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她当时甚至梦想办一本流行杂志。不出意外的话,也许她会在美术的路上走得更远。然而人生永远都有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东西,尤其对1993年的少女徐静蕾来说,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

徐静蕾:那时候就是反正很像假的,很像故事。当时我想考美术学院,但是在门口碰到了一个导演,他说我是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然后大家都说你看一家都已经把你当成电影学院的学生了,你很像表演系的学生,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但是既然有人这样劝我,我就去试试嘛。

同样令她感到奇怪的是,她居然一尝试就成功了。当时录取她的老师刘汁子说她在镜头里很好看,更让刘老师看重的,是徐静蕾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根基。徐静蕾至今仍然和刘老师保持着亲如父女的关系。

刘汁子:她不是绝顶的漂亮,她是一个邻家小姑娘,令人感到亲切,不扎眼。她从小喜欢书法,赛特就是她题的字。书法、绘画、文学功底很好,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一定是形象思维很强的。

徐静蕾:至少在我1993年之前我完全不认为我是从艺术去发展。他当时不仅录取我,而且他很好,他会说你不要去考别的学校。很重视我的样子,我当时觉得难道我真的是表演系老师会喜欢的那种学生。所以如果没有他的话,我今后的路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就这样,徐静蕾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以前从未想过的一个重要的潜质。1994年,她演出了自己的电视剧处女作《同桌的你》,参与了先锋导演孟京辉的话剧《我爱某某某》。初出茅庐,即使像她这样从来不被导演责备的人,也会品尝到一些做电影圈新人的滋味。

总的来说,徐静蕾星光闪烁,一路顺遂。之后的电视剧片约接踵而来,1996年,赵宝刚导演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令她有了成名之感。

徐静蕾:我当时记得第一次有人在街上认出我来的时候《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正在上映。然后我去银行被一个老太太认出来。她说你是演那个什么,然后我说是啊,她说真奇怪那种。

徐静蕾集中演出电视剧一直持续到2000年年末。在这段时间里,因为1998年《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拍摄和播出,文慧的形象家喻户晓,成为那个年代很多大学男生们的梦中情人。徐静蕾自此也确立了娱乐圈内玉女偶像的地位。在这段时间,徐静蕾在电影方面的成就只有两部寂寂无名的香港作品,以及一个几乎完全不需要语言的角色,《爱情麻辣烫》里的林雨青。

有人说:“就因为我觉得中国,反正那时候挺少这样气质的女孩儿,就是尤其是这种院校学校毕业的,就是有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身上她有一种固定的演员的一种气息,就是一看,她表演的感觉,就是很多这种气息,徐静蕾其实上,基本没这种感觉了,就是挺好像也没怎么学过表演那种感觉。”

徐静蕾:可能为什么当时张扬找我,可是觉得我符合那个人物的气质。那就变成其实我那一站,两边一站就已经达到剧本想要的那个东西了。那个可以说是真正的本色了。

学点心理学:阳光心态与精彩人生

什么是阳光心态?阳光的心态是指一个人面对事情的一种感情表达方式,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一种面对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时积极应对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美好的人生,而积极向上的心态则是必不可少的。积极的心态就是当我们遇到问题、困难、挫折和挑战时,能从正面去想,从好的一面去想,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积极的心态能使我们产生前进的动力,而消极心态只会令你怨天尤人,意志消沉,对于大家的成长有害无益。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积极的心态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准备。

用心演电影 一发不可收

初次执导筒 临阵还磨枪。徐静蕾愈战愈勇,当导演不断挑战自我。无论是林雨青还是那一系列的电视剧形象,当时的媒体评论,往往说这是徐静蕾的本色演出。她的清纯气质是致胜法宝,这也成了一个束缚她前进的障碍。当人们开始认为她就此定型之时,从来没有放松过倾听自己内心要求的徐静蕾决定做出改变。

从电视剧到电影

从2000年冬天开拍的《花眼》开始,徐静蕾在一年时间内一口气接拍了四部电影,包括《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的美丽乡愁》以及《我爱你》。

徐静蕾:当时就想我拍过很多电视剧了,那我应该拍电影,所以像《花眼》其实是一个很小的角色。……作为我来讲实际上也是可演可不演,而且甚至不过都没有拿钱,但想还是应该拍一个电影就算是一个开始吧。没想到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演电影,从2000年开始没有演过电视剧了。

记者:当时会觉得电视剧表演上一个瓶颈吗?

徐静蕾:我觉得电视剧他变成一个熟练工种,就是拍戏好像越来越不容易走新,因为每天那种戏很多场。它不像电影是可能只拍那么两三场戏,所以就觉得如果一个东西完全变成一个很职业化的那种工作的话,就有一点没意思,所以就想还是应该能够用心的做一些事情,所以考虑拍电影。

这几部电影中的角色,徐静蕾要求人物要很丰富。在《我的美丽乡愁》里,徐静蕾演出一个身上有很大秘密的女白领。在《开往春天的地铁》里,徐静蕾塑造的小慧形象正在经历着七年之痒。而《我爱你》里的杜小桔,则是她感觉自己表演最带劲的一次。

也许真的是厚积薄发,这四部电影中有三部让徐静蕾斩获了各类奖项。但是,就在徐静蕾卯足劲儿拍戏的这一年,她内心的迷惘仍然未能散去。仅仅只做演员无法满足她的表达欲望,但是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又会做什么,又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从演员到导演

2002年,徐静蕾又一次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一向看起来十分有主见的徐静蕾这次接受了一个好朋友的建议。她决定执起导筒,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徐静蕾:我说我觉得导演我行吗?我可能不行,然后他就用他的那些经验和以往经历的一些事情告诉我说,不要把一样东西看的太高。毕竟我演了那么多年戏,我对电影整个的工作的过程还是了解一些的。所以就并不是说所有已经成为导演的人都是天才,都是了不起的人,很多人都是从第一步开始做起的。可以去尝试一下。

拍《我和爸爸》的时候,徐静蕾说坐在监视器前面简直是一片空白,只好强做镇定拍了几个镜头,然后逃回家去看电影做功课。第二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开始指挥姜文这样的大明星。第三部作品《梦想照进现实》,她已经开始探索电影的新表达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虽然每一部作品都有很多缺憾,但是她却一直都在进步。

她就是说敢于去这种就是从可以说根本没学过导演所谓的专业的这种知识,但是第一次拍《我的爸爸》的时候就感觉是,虽然就说,第一个电影有很多遗憾或者说,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她走出了这一步。

演员黄觉:合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前辈在,有压力,但是她在现场都能绷得住,不会让别人看出来她的紧张和焦虑。

刘汁子:(《梦想照进现实》)她能够驾驭对于生活的思考,并且演绎了出来。

徐静蕾:我其实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一个人,可是我一陷入到具体工作的时候,我会有一点较劲,这个我也不知道,我也正在了解我自己的过程当中。

书写博客 恣意人生

徐静蕾要将探寻生命进行到底

2005年10月25日,30岁的博客老徐横空出世。这不是她的工作,这也不是她最爱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这无疑是她觉得最舒服的一种表达方式。嬉笑怒骂,爱情事业朋友,她无话不说,却也总能调整好与大众的距离。即使其中对于她的博客有无数的争论,她也并没有因此放弃过书写,放弃过在文字里叩问自己的内心。

从执导筒到写博客

记者:后来也博客也是好朋友就是撺掇你的,然后就去做了?

徐静蕾:对。……他就说写着玩吧,试试看,然后这样也没有压力,你不想写了,你不写这是博客的一个优点吧。其实有人找我写过专栏也好,结果有拒绝了。觉得那样我会有压力,我会觉得每一个星期都都篇文章在等着我,博客正是因为它没有这方面压力,反而我就会比较轻松地,我会写得很勤快。可能这跟人的性格有关系吧,但是规定了你要怎么样,我可能就越不想做,反而你随便你想怎么样有怎么样,我觉得我就会变得很勤快。

徐静蕾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前她觉得自己的梦想就是结婚生孩子,可是没想到这么多年来都让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从前她觉得自己不美,所以总是读很多书来丰富自己,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却认为她只是一个花瓶。当她觉得自己书读得比别人多点儿,人人都称呼她为才女时,她又迷惑了。扮演的角色,她希望能更多元。导演的作品,她希望每一部都有所不同。“我是谁”这个命题,因为她身份的多样性而变得错综复杂,因为她对自身的不断探求而变得愈加丰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开班信息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二、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启心理培训中心,心理咨询师报名条件

2015年面授班招生

全方位辅导:含考前串讲、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
(国考委师资班)2013下半年周末班、脱产班招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投诉建议 | 公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