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入心理话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笑话:
建国初期,国人处于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一个人看到路边很多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心想,大家一定是在排队购买短缺的商品,于是规规矩矩地排在队尾。等了好久却不见有人买到什么东西,他就问前面的人,前面买的是什么,前面的人说不知道。他就仔细打量更前面的人,终于明白了,人家是在排队上厕所!
而现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的中国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在集体买包子吃!物质富有了,精神还是一样的贫乏。“主席吃过的包子,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
于是中南海以西约3公里,一家包子铺火了。现在恰逢两会,慕名去这家包子铺的人,更是风卷云涌!有人提名要把它打造成旅游景点,此举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庆丰包子铺因为习总的光顾,算是彻底火了,比在电视上轮番播多少广告都要见效。我的老同学要路过北京的时候,来北京的首件事就是要去吃那里的包子……这次政协会议,游客、代表更是追着包子吃的乐此不疲。看到这样的现象之后,啼笑皆非的心,突然只想去心理学上寻求藉慰,看看我们这些差不多同样的人,都在被什么力量推着走!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一个人——柏杨!柏杨说过的一句话。
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群体跟风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本质则是从众心理!
“跟风”,通俗点讲就是人家做什么你也学着干什么,别人去养生自己也跟着喝绿豆汤,别人去选秀自己也随大流去哗众取宠。可悲的是,“跟风”现象的严重程度如今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有人甚至于连买什么衣服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听什么歌,娶什么老婆嫁什么男人都要看看别人的做法。
有跟风就有造风,这里的“风”专指因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突然间从默默无闻蹿至为一种潮流的社会现象。跟风属于从众行为,所以无疑受众是跟风的主体。
跟风从全民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集体焦虑症,当人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生存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大力发挥自己的社会想象力,通过“他人导向”的方式来克服这种生活焦虑 追风值得反思的,也许就是它将自我淹没于公众之中而吊诡地塑造自我的特点。这使得一个人成为自我的否定性的存在。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现象,它的发生和存在具有复杂的意味。
如何看待跟风现象,根据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7.2% 的受调查者选择“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43.1%的受调查者选择“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分列第一、第二位。对于如何看待当今中国人跟风的程度,选择“非常严重”的占75.3%;选择“比较严重”的占22.0%。从历史上看,跟风现象古已有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您认为当今中国人跟风的程度如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严重”的占75.3%;选择“比较严重”的占22.0%;选择“一般”的占2.4%;选择“不好说”的占0.3%。
调查结果表明,当今时代,跟风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用“跟风热”来表述目前中国的种种从众现象毫不为过。“跟风”之“潮”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从某类型服饰的跟风到炒股、房地产买卖的跟风,从日常消费的跟风到文化消费的跟风,从广告明星代言的跟风到电视栏目的跟风,从留学跟风到文凭跟风,这一浪高过一浪的跟风潮,“成就”了不少影视明星、文化名人、明星企业、电视台。如今,跟风成就了一家包子铺。
中国人为啥爱跟风,这在客观层面上讲,是社会转型期大众的浮躁心态和社会道德和社会信仰缺失 ;从主观层面讲,为了寻找一种行为参照以及是一种偏离集体的恐惧。
对于,从众心理和行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不论古今中外,都会存在。而,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从众的有些过分的时候,是该停下来反思下,该怎样冷静的平淡下来,不在用过分的举动弥补应该填补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