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前不久新闻报道过一个十余岁的小女孩严重虐待只有一岁多男童的事件,事件报道出来后引起一片哗然,人人频频追问小女孩虐待男童的缘由。其实我们不难猜测除了女孩原生家庭对其影响外,就是女孩本身或许存在着严重的品行障碍问题。
少年品行障碍的特征是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严重。如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对抗性挑衅行为;长期的严重违拗。明确存在上述任何一项表现,均可作出诊断,但单纯的反社会性或犯罪行为本身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因为本诊断所指的是某种持久的行为模式。
表现
1.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为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人室抢劫;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不顾父母的禁令而经常在外过夜;参与社会上的犯罪团伙,一起从事犯罪行为等。
2.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如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等。当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这些攻击性方式来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男性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性则以语言性攻击为多。
3.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表现为: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暴怒或好发脾气,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等。
4.合并问题:常合并多动症、情绪抑郁或焦虑、情绪不稳或易激惹,也可伴有发育障碍,如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差、阅读困难、运动不协调、智商偏低等。
品行障碍患者一般自我中心,好指责或支配别人,故意招人注意,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部分患者在父母离异、转学或结交有品行问题的同伴以后逐渐发生行为问题,起初发生次数少,间断出现,程度较轻。若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或干预,行为问题逐渐被强化固定,形成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品行障碍。
预后
少数患者预后较好,多数预后不良。
不良预后表现为:品行问题难以消除,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严重不良,学业困难或辍学,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不能为正常儿童少年群体所接受,与社会上流氓结成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更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部分患者的行为问题持续到成年期,致使成年期就职、婚姻、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困难,其中约半数发展为成年期违法犯罪或人格障碍。
不良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发病年龄早,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发生频率高,在家庭、学校和社交等多种场合出现,有反社会行为,合并多动症、精神发育迟滞或其他神经精神疾病,不良的家庭因素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未得到改善,与有违法犯罪者结帮成伙等。
诊断标准
在CCMD-3中,少年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
若患者同时具有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的临床表现,持续半年以上,明显影响同伴、师生、亲子关系或学业,品行问题与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也不是心理发育障碍、其他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可诊断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若患者在10岁以下,仅有对立违抗性行为,而有反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诊断为对立违抗性障碍。
疾病治疗方法
主要方法是分别针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治疗。
1.家庭治疗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间的关系。纠正父母对子女不良行为所采用的熟视无睹或严厉惩罚的方式。训练父母学习用适当的方法与子女进行交流,用讨论和协商的方法、正面行为强化辅以轻度惩罚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减少家庭内的生活事件及父母自己的不良行为。家庭治疗必须取得父母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取得成效。
2.行为治疗主要针对患者进行。选用阳性强化法、消退法和游戏疗法等。治疗目的是逐渐消除不良行为,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3.认知治疗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分析原因、考虑后果,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药物治疗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可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对症治疗。冲动、攻击性行为严重者选用小剂量氯丙嗪、氟哌啶酵或卡马西平等药物。伴有活动过多者可选用哌醋甲酯、苯异妥因等中枢兴奋剂。对情绪焦虑者可服用地西泮等抗焦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