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说服别人不但要有好的口才,其实更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互动,是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在不断改变的过程,因此,仅靠观点正确不足以取信对方,而微妙的心理术像调料一样,可以让你的说服有香有色,让听者在良好的情绪下愉快地接受你的观点。
你要说服谁?
你的观众是什么样的人?年龄也许是你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传统的观念会认为,人越老越保守,但是,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开放而不是保守,比如一个老年人可以花一万元买一台健身器材但是一个年轻人就很难办到。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老年人比较保守呢?这是因为时代总在前进,老年人和当今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差异造成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偏见。所以,当我们的说服对象是老年人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考虑他的时代背景,他们做事的风格习惯。
除了考虑时代背景之外,我们也许更希望了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说服:
①社会地位较低:高地位的人容易说服低社会等级的人;
②从众者:爱随波逐流的人缺乏主见,他们以别人为行为的参照——你怎么做我怎么做。
③社交焦虑的人:社交焦虑的人在开始交谈的时候总是重复别人的观点以期望自己能够博得别人的好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社交焦虑者更容易被说服。
④亲密需求较高:有些人总是希望能够和任何一个他遇到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他不希望因为意见不和而相互疏远,因此他们更愿意服从别人的观点来赢得亲密的关系。
你要通过什么方式说服?
如果让你列举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人,你会列举谁?我们大部分人会说:传教士、政客或者老师。但是研究证明,一次祷告结束以后,只有10%的人记住了传教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在大庭广众之下滔滔不绝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说服者,因为他们暴露了太多的目的——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了说服我们、改变我们。正是这种目的让我们感觉并不舒服。所以,说服的途径必须是目的不明确的,网络软文既是这样一种说服途径,更经典的就是植入广告。
你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说话流利、运用很多术语、着装很像一个专业人士、谈吐风趣、外表迷人,那么你更有可能说服一个人。事实上,你是什么样的人虽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在被说服的人心中的形象。如果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那么你可能需要讲很多道理,并让他自己做出决定会比较好,但是如果你在他心中一直是一个权威的形象,那么你最好在说服他做某事之间为他制定好详细的行动步骤,然后后跟他讲一句话你就可以说服他——照着这个去做。
你想说什么?
说话的内容影响到了你要说话的方式。想想宣传吸烟危害健康的广告有效吗?实际上这样的广告让小年轻们觉得吸烟很酷——你们都不敢吸烟,好吧我来!在英国一家幼儿园为了说服家长准时来接孩子,于是要求迟到的家长为自己的行为付钱,因为耽误了教师的正常下班。实际结果怎样?更多的家长迟到了。家长觉得,“迟到”是一种可以买到的商品,我迟到了我付钱就可以了。这种想法让家长摆脱了因为迟到而带来的内疚感。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我们所说的内容必须考虑到被说服者的道德感,比如,为了让更多的人献血,我们给献血者一定的津贴,这种做法因为伤害到了献血者所能感受到的荣誉感——我献血是为了赚钱,因而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了弥补错误,我们应该让得到津贴的人把津贴捐献给希望工程。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环境?
说服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非常重要,在一个人比较繁忙的时候,边缘途径的说服可能更有效。如果在分心的状态下,比如在你母亲看电视的时候你想说服她给你买一双鞋,说服可能更容易发生,因为她不太可能提出反驳意见。环境还可以包括你们谈话的上下文,为了增加说服力,你最好在说出自己的论点之前,问他很多能够得到肯定回答的问题,例如,今天的天气不错;你的发型真漂亮;我们是好朋友,是吧;我觉得我又困难你一定会帮助我的。这些问题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肯定回答,而在这种上下文中,你提出自己的关键论点,他很有可能依从这种上下文而赞同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