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但有时也会带给你苦恼。 有人批判精神分析过于强调过去对人现在和未来产生的影响,我之前也是看到这样的话然后去标记心理分析的,但是现在我愈发感觉那句话是有偏离的. 心理分析是心理学建立的根基,它的质性研究的深度是量化的科学无法企及的。
无论如何,任何一个心理工作者都无法绕过心理分析学派。心理分析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视角,如果总用一种思维去做事去看问题,出问题总是难免的。我曾经十分痴迷心理分析的东西,但是我却感觉到有些沉闷,因为我越来越不懂自己,越来越迷失。苦恼之余我选择学学别的心理流派,于是关注催眠,随着视角的改变我感觉自己好多了,在催眠中我体验到了很多有益的收获,催眠不仅仅是关注人的过去,更主要的是它可以导向当下和未来。它的指向性很明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技术,在青少年方面可以很有效的改变人的心理状态。
但是催眠也有缺陷,催眠没有十分强大的理论体系纵深,在治疗个案的时候,初学者很可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治疗过程中的瓶颈,但是美国的催眠之父艾瑞克森改变了这个困境,他的催眠理论和实践给专业催眠师带来了另一个视角。他是继麦斯莫尔、布雷德、伯恩海姆、沙可后贡献相当大的人。可是他的催眠理论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可重复的操作性”,他的理论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理论的争论性是他伟大的起点。
心理分析和催眠让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又进了一步。现在心理学界一种潮流强调,人要“活在当下”,简单的理解就是活在“现在”,既不沉沁于过去,也不对未来保持执着。但是这造成很多人的行为和心理趋于“及时享乐”和“恐惧未来”。现代人对于“存在”的浮躁和焦虑,让我感觉到有必要去认真思索。对于“过去”、“现在”、“未来”心理工作者应该怎样去理解?在现有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全部划分到这三个时间取向上,有些可能也强调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时间,但是总能根据其最突出的时间点来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