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双11”疯狂过头了

HTTP://WWW.XL365.CN2014-11-05 14:54来源:未知

 

“双11”也不仅局限于网购,连不少老人都被各地商场里的促销标语惊呆了,纷纷问儿女:“这不过节不过年的,为什么都打折?

这个由国内某购物网站发起的促销活动越来越火。去年11月11日凌晨第一分钟,1000万人冲进网络。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双11”前一天晚上7点多,已有超过1000万人在线等待狂欢开场。凌晨1点,成交额即达到近70亿元。截至上午10点半,婴儿纸尿裤销售6600万片,有人戏称能吸干6个西湖。下午1点刚过,成交额就达到去年全天的191亿元。

“双11”也不仅局限于网购,连不少老人都被各地商场里的促销标语惊呆了,纷纷问儿女:“这不过节不过年的,为什么都打折?‘双11’是啥节,为啥这么疯狂呢?”对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侯玉波、武警总医院心理科主任许建阳,分析“双11”越来越疯狂的心理原因。

1.广告的心理暗示效应。“双11”的广告早就充斥于地铁、公交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在频繁的心理暗示下,人的购物欲望被激发。精明的商家成功地利用了许多心理元素,暗示商品的精神层面附加值,让人感觉购买是必需行为,而非可选择的。

2.归属和交往的需要。“你都买啥了?”“双11”前后,办公室、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往往聚焦于此。没参与的人会觉得自己落伍,无法与大家保持一致,心里会不舒服。

3.从众心理。不少人听别人说便宜、划算,往往会不问自己的需求,就跟着买。同时,人常有怕吃亏、想占便宜的心理,生怕打折时不买,以后买就贵了。

4.获取心理补偿。商家成功利用了“光棍节”这个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宣扬单身者内心的寂寞、空虚,调动他们的心理补偿机制,使不少单身汉或内心空虚的人通过购物来弥补感情上的缺失,获得心理平衡。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也刊文称,中国“双11”与美国网购节不同:中国参与者更孤独,许多剩男剩女在这天对自己进行购物治疗。

“双11”是光棍节还是购物节都无可厚非,真正便宜又必需的物品买一点也没关系。但若把握不好度,因心情不好而过度消费,会让情况更糟。对此,两位专家都呼吁,面对不时跳出的限时优惠等诱惑时,一定要理性,三思而后买。为避免冲动消费,不妨给自己的网银设个交易金额上限;购买前列个清单,只买真正需要同时马上就要用的东西;下单前多问问自己:“这个东西买回来放哪里。这件东西我真的需要吗?”别跟风、盲目听信广告,而应学会独立思考,明白购买行为应源于需求,而非为了贪便宜。最重要的还是充实内心,不妨借此机会多买点书,精神需求满足了,也就不会被这些心理暗示左右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开班信息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二、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启心理培训中心,心理咨询师报名条件

2015年面授班招生

全方位辅导:含考前串讲、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
(国考委师资班)2013下半年周末班、脱产班招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投诉建议 | 公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