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渴望对方接受惩罚吗?

HTTP://WWW.XL365.CN2014-12-30 10:01来源:未知

 

在人际关系中,当大冲突发生后,在中国往往看到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要求加害者道歉,尤其是当受害者已经死亡时,加害者的道歉似乎成了关键。这个道歉的过程,通常牵涉到在媒体上公开道歉或到受害者的家中致意,甚至在灵堂上香、下跪磕头,有学者认为这算是一种公开认罪,或者说是接受惩罚的行为。

根据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进行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了不对的事,如果给予加害者某种形式的惩罚,通常有助于受害者原谅加害者。

Peter Strelan博士一直在阿德莱德大学心理学院研究宽恕,力图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解决个人冲突。Strelan博士和他的同事就发现,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从粗心大意的朋友、犯法的行为(criminal offender)、到陷入困境的私人关系 ——当加害者已经受到某种方式的惩罚时,受害者会更愿意原谅。

要让原谅真的发生,必须让受害者对加害者的负面反应用正面的反应取代。过程中对于加害者对受害者所做的坏事,要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与建设性的响应(不是报复),让双方以一个适合的方式解决整个事件。

Strelan博士说,许多人发现要原谅那些做错了的人很难。那是因为当你被伤害的时候会感到无助,而宽恕别人这种想法也会使得受害人感到无助。如果受害者知道加害者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惩罚,受害者会觉得比较有力,不再感到无助,因而更能够原谅。Strelan博士认为,虽然正义与宽恕往往被认为是对立的,但能够惩罚加害者的受害者往往更能够原谅并开始过自己的生活。

处罚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让加害者被“沉默对待”(silent treatment),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惩罚;或者在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法庭将加害者判处一个合理的刑罚,使正义得以伸张——这些都可能足以让一些受害者能够原谅。

在私人关系中的冲突,譬如两性关系、家庭矛盾,由于常常不会涉及到法律,使得所谓的“适当的惩罚”通常也不会被执行。受害者进了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能做的往往有两件事:宣泄,让不愉快的情绪早早的宣泄出来,免得积郁成疾,此其一;其二,摆脱“受害者”心态,这似乎是试图巧妙地避开内心那个惩罚加害者的渴望。

这里的一个麻烦是,来访者往往很难摆脱“受害者”心态,内心渴望对方接受惩罚的想法一直都存在。想来,这或许正是心理咨询中,处理类似问题愈后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开班信息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二、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启心理培训中心,心理咨询师报名条件

2015年面授班招生

全方位辅导:含考前串讲、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
(国考委师资班)2013下半年周末班、脱产班招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投诉建议 | 公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