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算不算科学?

HTTP://WWW.XL365.CN2014-12-30 15:03来源:未知

 

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在维基百科与我所了解的定义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但老实说,前几天我去科教馆演讲的时候,真的有种“格格不入”的感受,当现场理化老师带着小朋友做着酸碱中和的实验、看着双氧水变成的“大象牙膏”实验,我在台上却只是说几个研究者的问卷统计,看起来的确满弱的,毕竟我们无法确定参与研究的人在性别、宗教、文化上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心理学排除混淆变项的可能方式

我记得第一年在上方法学课程的时候,一个老师也提到了这个困境,社会心理学的应对方式是(我凭印象写的,如果有错误还请大家补充):

1. 把一些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变项纳入问卷当中(例如性别、人格等等),只是问题又来了,“哪些”是可能的变项呢?例如宗教算吗?过去的恋爱经验算吗?没错,影响人际关系的变项太多了,实在是无法穷尽,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如果你觉得某个变项a也很重要,而且可能影响结果,那么得拿出证据来说明“为什么a重要到可以影响结果”。当然反过来,研究者如果觉得变项b是主要影响结果的因素,也得提出好的理由与文献推论来说服审查人员,不能只是光靠结果而已。当然,如果是相关研究也需要类似的步骤与推论,尽管它无法推导到因果。

2. 如果将其他变项的效果排除了(利用控制组或是统计排除),我们关心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话,例如,假设“感恩”行动在排除掉人格、性别等因素之后还是可以增加“正向情绪”,我们会“比较有信心”去相信“感恩可以增加正向情绪”的效果是存在的。

3. 但针对这个结果,也只是“比较有信心”而已,所以我们会进行的第三件事情是:重复验证(像是如果我和你妈跌入海的研究,Susan Cross就做了两次)。例如这篇文内有提到,之前有些研究发现“欲擒故纵”对把妹有效,但后来又有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效,而是有一些限制条件,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直来直往”还比较好。那你怎么能确定当前的结果是对的呢?我们不知道。事实上,在新的研究提出推翻既有论述之前,我们也只能姑且相信这个结果(这点倒是跟物理、化学等科学类似)。

4. 所以,一些严谨的期刊如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在审稿的时候,会要求要做五到七个实验,用不同的方法说明同一个现象存在,如果结果都非常一致,研究者与审稿人心也比较安一些。

5. 可是这也只是“比较心安”而已,说不定有一些我们都没看出的漏洞呀?所以研究者通常在文章的最后会加上许多的研究限制,说明这研究的解释范围与未来方向(例如有些前导实验或是没经过审核的研究结果,就会特别强调)。

科普文章可不等同于研究论文!

但这些部分在写成科普文章的时候就比较麻烦了,因为我们比较没有办法在一篇文章中,交代一大堆的研究限制,甚至有些时候因为行文的关系,只能针对一项研究用一句话摘录经过(包括许多心理学家写的实用科普书也是这样)。所以有些人习惯的折衷做法是附上原文链接或文献,让有兴趣的人去参考,甚至对论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或科普作者自己的引用错误提出质疑,虽然这并不见得是最好的作法。

科普写作其实充满许多不确定性。我自己觉得“科”跟“普”的平衡是很不容易的,写得好玩容易读就很难深入,写得深入细琐又很难让人有耐心看完(大家的注意力有限),但并不代表严谨是不重要的。也因为这样,更需要读者的讨论和监督,也才更能有机会区分哪些部份是科普作者自己的过度诠释,哪些又是研究本身的限制,我自己在读科普书,也是抱持着这样半质疑心态。但这也并不表示“写得有趣”不重要,因为无法引起大家兴趣的文章,也无法带动讨论(当然讨论焦点会在哪里,实在也无法预期)。

科学最有趣的部份,就是做一些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情。正因为没有人做过,各种结论和讨论才显得重要,也都可能出错。毕竟我们都是在各种不确定当中,找到一些确定的小小星辰,与意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开班信息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二、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启心理培训中心,心理咨询师报名条件

2015年面授班招生

全方位辅导:含考前串讲、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
(国考委师资班)2013下半年周末班、脱产班招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投诉建议 | 公司地址